渡汉江鉴赏二

鉴赏二

作者:佚名

  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,经过汉江(也就是汉水)时,写了这首。宋之问的家在巩县,汉水离巩县,虽然还有不少路,但较之岭外的泷州,毕竟要近得多,所以诗里说"近乡"。诗的语言,极为浅近通俗,但乍一读,仍不免会有疑惑。一个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,能踏上归途,自当心情欢悦,而且这种欣喜之情,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。宋之问却偏说"近乡情更怯",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询问家人的消息,这岂非有点不合情理?

  要解开这一疑团,必须重视诗的前两句,它们提供了必要的线索。诗人在到达贬所后,即与家人断绝了联系,且已持续了半年以上。在这种情况下,诗人的心境如何呢?诗中似未明言,其实不然。"近乡情更怯",说明诗人早巳"情怯"。对家中情况的一无所知,使诗人的思虑中,增加了不安和疑惧:亲人们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?空间的阻隔,时间的推移,使这种不安和疑惧,日趋沉重地郁结在诗人的心头。渡过汉水,离乡日近,但心中的恐惧也越来越沉重,因为不祥的猜测,有可能即将被证实。"不敢问",不是"不想问",诗人也想能尽早知道家人的消息。不过,假如能听到好消息,固然会无限欣喜,但万一相反呢?那么,期待着与家人团聚的喜悦,岂不将被这无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?与其如此,不如听任这模糊不明再持续下去,因为毕竟还存在着一切皆好的希望啊。这种想问而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,反映了诗人焦虑痛苦的心情。大诗人杜甫在战乱中与亲人分离,又音信不通,在《述怀》一诗中,写了这样几句;"自寄一封书,今已十月后。反畏消息来,寸心亦何有!"尽管诗人的身份不同,造成音书惭绝的原因不同,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却完全相同。当然,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,不会人人都有;但这种特殊微妙的心理状态。却是大家都能理解,真实可信的。看似不合情理,其实只是情况特殊而已。

  以上这一思索,理解的过程,可以使我们对这首诗巧妙的抒情艺术,有更深刻的体会。诗人在用逐层递进的追述,交代了背景之后,立即直抒胸臆,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。但是,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,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,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。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,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,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。

  • 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  • 转载请注明:本文链接: https://gushi.facekun.cn/12386.html

鹧鸪天(佳人)

鹧鸪天(佳人)
朝代:宋代 作者:苏轼 原文: 罗带双垂画不成。殢人娇态最轻盈。酥胸斜抱天边月,玉手轻弹水面冰。 无限事,许多情。四弦丝竹苦丁宁。饶君拨尽相思调,待听梧桐叶落声。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...

杂剧·刘玄德醉走黄鹤楼

杂剧·刘玄德醉走黄鹤楼
朝代:元代 作者:未知作者 原文: 第一折 (冲末诸葛亮领卒子上,云)前次春花桃喷火,今日东篱菊绽金。谁似豫州存大志,求贤用尽岁寒心。贫道复姓诸葛,名亮,字孔明,道号卧龙先生,琅琊阳都人也,在于卧龙冈办道修行。自玄德公请贫道下山,拜为军师,头一阵博望烧屯,杀夏侯惇十万雄兵,片甲不回。不想曹操不舍,亲率领八十三万雄兵,来取新野。来至三江夏口,主公命某过江,问东吴借水兵三万,周瑜为帅...

玉楼春·寂寂画堂梁上燕

玉楼春·寂寂画堂梁上燕
朝代:宋代 作者:魏承班 原文: 寂寂画堂梁上燕,高卷翠帘横数扇。一庭春色恼人来,满地落花红几片。 愁倚锦屏低雪面,泪滴绣罗金缕线。好天凉月尽伤心,为是玉郎长不见。 参考翻译 注释 ①“高卷”句:翠帘高卷,横列屏风数扇。翠帘:窗帘。②雪面:粉面,意为面目白皙。③凉月:疑为“良夜”之讹。尽:犹“竞”。④为是:因是。... 参考赏析 简析 这首《玉楼春》抒写闺怨,所创设的意境是:暮春时节,梁燕双飞,...

赠夫诗三首

赠夫诗三首
朝代:唐代 作者:孔氏 原文: 不忿成故人,掩涕每盈巾。死生今有隔,相见永无因。匣里残妆粉,留将与后人。黄泉无用处,恨作冢中尘。有意怀男女,无情亦任君。欲知肠断处,明月照孤坟。 ...